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5.一些水星灵被其他灵人派来拜访我,要听听发生在我周围的事。我们地球的一个灵人对他们说,他们可以告诉派他们来的那些人,除了真理什么也不要说,也别照他们的习惯通过讲述反面来回答问题。因为若有我们地球的灵人这样做,他必受击打。但从远处派出这些灵人的那群人立刻答复说,若值得被击打,他们必一起受击打,因为他们习惯这样做,以至于停不下来。他们说,他们与自己星球的人交谈时,也是这样做的,但不是有意欺骗他们,而是为了激发求知欲。因为当他们提出反面,以某种方式隐藏事物时,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,记忆通过努力寻找它而得以完善。我曾在别的场合和他们谈论这个话题,我因知道他们与自己星球的人交谈,于是就问他们如何教导他们的居民。他们说,他们不会指教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,不过,仍会给出一点提示,以便培养并增强他们发现、知道事实的渴望。因为如果他们回答了所有问题,这种渴望就会消失。他们又补充说,他们讲述反面的另一个原因是,真理可以显得更清晰,因为一切真理在与其反面进行对照时显得最清晰。
3223.有两种光照耀世人,即:世界之光和天堂之光。世界之光来自太阳,而天堂之光来自主。世界之光是为属世人或外在人,因而是为存在于属世人中的事物而设的。这些事物虽看似不属这光,但仍属于它,因为属世人若不通过诸如存在并显现于太阳界的那类事物,因而通过这世界的光明和阴影所赋予它的某种可见形式,就不能理解任何事物。一切时空概念也都属于世界之光;这些概念在属世人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,以至于若没有它们,他就不能思考。但天堂之光是为属灵人或内在人而设的。人的内层心智含有被称为非物质的直觉思维或概念在里面,它就住在这光中。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尽管他称自己的智力为视觉,并将光归于它。他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是因为只要沉浸于世俗和肉体事物,他就只感知到诸如属于世界之光的那类事物,却感知不到诸如属于天堂之光的那类事物。天堂之光唯独来自主,整个天堂都沐浴在这光中。
这光(即天堂之光)比世界之光无限完美得多。在世界之光中构成一条光线的事物在天堂之光中构成无数条光线。天堂之光含有聪明和智慧在里面。这光就是那流入外在人或属世人中的世界之光,并使他以其感官感知物体的。除非天堂之光流入,否则人不会有任何感知,因为属于世界之光的事物从这光获得自己的生命。当外在人或属世人与内在人或属灵人构成一体时,也就是当外在人顺从或服务于内在人时,一种对应关系就存在于这两种光之间,也就是存在于属于天堂之光的事物和属于世界之光的事物之间。在这种情况下,出现在世界之光中的事物就是出现在天堂之光中的那类事物的代表。
7780.“直到磨坊后的婢女的长子”表占据末位的信之被歪曲的真理。这从“长子”和“婢女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长子”是指信,如刚才所述(7779节),它因表示信,故也表示整体上的真理,因为真理是一个人当信的东西,是信的内容;“婢女”是指对真理的一种相当外在的情感,或对记忆知识的情感(1895, 2567, 3835, 3849节)。但“磨坊后的婢女”表示对记忆知识的最外在的情感,因为“磨坊后”表示占据末位的东西。经上之所以说“磨坊后”,是因为“磨坊”论及那些属于信的事物。事实上,谷粒通过磨坊被磨成细粉,从而预备制饼;而“粉”表示产生良善的真理,“饼”表示由真理所产生的实际良善。因此,“坐在磨坊上”是指学习并充满诸如服务于信,并通过信服务于仁的那类事物。这就是为何古人在描述信之教义的基本要素时,将它们描述为“坐在磨坊上”,将学习更基本的要素描述为“坐在磨坊后”。正是由于这种含义,主在教导教会末期地方说:
两个女人在磨坊里推磨,取去一个,撇下一个。(马太福音24:41)
若非“磨坊”表示这些信之事物,经上永远不会说这些话。至于“磨坊”和“推磨”在内义上表示什么,可参看前文(4335节)。关于占据首位的信之真理和占据末位的信之真理,要知道,占据首位的,是那些直接从仁之良善发出的信之真理,因为它们是良善所取的外在形式,而占据末位的真理,是赤裸的真理。事实上,当真理接连从良善衍生出来时,它们每一步都远离良善,最终变成赤裸的真理。这种真理由“磨坊后的婢女”来表示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